中国概念的来源,与古人的计量理论不无关系。
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其大小是有限的,这样的大地,其表面一定有一个中心,他们把这个中心叫做地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分散着许多小国家,位于地中的国家就被人们称作中国。后来,中国统一了,形成了一个国家,由于心理趋同的缘故,人们仍然乐意于把自己所在的这个国家称为中国。显然,地中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却在中国国家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那么,这样的地中在哪里呢?古人从计量的角度为之做了定义,这就是《周礼》上面所说的:“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意思是说,可以用立表测影的方法确定地中,夏至的时候,立八尺之表,影子长度为一尺五寸,满足这一条件的地方,就是地中。古人根据这一定义所找到的地中,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的告成镇,当时他们称其为阳城。
既然阳城是大地的中心,古人认为,在那里进行天文测量,所得到的数据一定更具权威性。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注重在地中进行天文测量。一直到明清时期,这样的测量没有中断过。元代的郭守敬还在地中建造了一座大型的天文台。郭守敬建造的天文台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叫做登封观星台。郭守敬利用在登封观星台测量所得数据,推算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完全一致。登封观星台屹立在中原大地,现在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这一概念的实物见证。

郭守敬建造的登封观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