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计量的起源

 国防计量的起源

       国防计量的雏形诞生于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发生过无坐力炮膛炸和近炸等严重事故,使我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长度计量基准和有效的量值传递系统,致使制造炮和炮弹的工厂量值不统一。血的教训引起了有关领导和国防工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1952年2月,主管国防工业的重工业部兵工局决定在第四研究所筹建一个精密机械加工车间和一个精密测量室,专门从事研究枪、炮口径量规和枪弹、炮弹尺寸样板的制造和测量工作,利用高精度校准样板来统一各生产场所军工产品的量值。国防计量自此诞生。

      1955年1月,国防工业厂长会议上苏联专家建议国防工业系统成立部级计量机构,大行政区成立区域计量站,工厂成立计量室,对国防工业各工厂统一实行三级量值传递。2月,负责国防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召开枪炮局、飞机局、坦克局、电子局等负责人参加的计量业务会议,通过了《第二机械工业部计量检定暂行规定》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关于开展计量检定工作的步骤》两个文件,并于10月颁发了《工厂计量检定典型工作条例》。

      1956年4月,第二机械工业部颁发《关于普遍开展线值计量工作的指示》,从此国防工业对线值计量仪器全面开展了强制性的周期检定工作,以确保其量值的准确一致。同年,党中央决定发展尖端武器,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当时指示的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开门七件事”中就有计量工作。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与国防计量也颇有渊源。1957年11月,我国在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建立了无线电标准仪器室,在五院一分院、导弹试验训练基地和核试验基地也建立了测试处,与尖端武器研制、试验任务配套。当时,钱学森就任五院副院长主管计量工作。

   

      测量炮弹尺寸的样板《标准溶液的制备及标定》和《标准溶液暂行操作方法草案》(1954年6月初版)是国防化学计量史上最早的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