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

  今天,我国许多地方的地名还是用古代度量衡单位来命名。比如常见的五里桥、三里屯、三尺巷、十里铺等等。在安徽省桐城市西南边的市区西环城路附近有一条“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全长100米、宽2米,由鹅卵石铺就。这条六尺巷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其题材也被2016年的央视春晚节目所选用。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住着张、吴两家。张家的张英在京城做官,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在张、吴两家的宅地旁有一块空地,本为祖上留下家产,由于时间久远,谁也说不清这块地属张家还是吴家。两家也因此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并告上官府。县官因惧怕张家权势,不愿意轻易沾惹是非。于是张家人飞书进京,打算让张英出面摆平此事。张英收信后释然一笑,用一首诗回复:“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信后果然采纳了张英的意见,主动把垣墙拆让了三尺。吴家见张家主动让地很感动,也把墙后退三尺。此事平息后,两家中间空出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可自由通过,六尺巷也因此得名。毛泽东同志建国后在会见外宾时曾引用这个故事和诗,以此表达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应该谦让、平等。这个故事昭示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