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制和米制公约组织

 

  由于世界各国采用了相互不同的测量标准器具、不同的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因而大大阻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到了18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飞速发展,统一世界各国计量单位制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米制是在18世纪末由法国创立的一种测量单位制,它以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名为“米”(meter);以米的十分之一长度的立方作为容量单位,定名为“升”(liter);以一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重量(质量)作为重量单位,定名为“千克”(公斤)。这种制度是十进位制,完全以“米”为基础,因此得名为“米制”。

   1875年5月20日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俄、法、德、美、意等17国外交代表,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公约上签了字。他们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制,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

  1875年成立的国际米制公约组织,是计量领域成立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政府间组织。主要从事基础计量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以保证成员国基本量量值的准确一致。

  我国于1976年12月加入国际米制公约,参加米制公约的各次国际计量大会和计量委员会,以及各咨询委员会的大部分会议,参加了国际计量局(BIPM)组织的国家基准的关键国际比对活动。

  目前国际米制公约组织主要开展的工作有:讨论和采取保证国际单位制推广和发展的必要措施、进行国际间国家基准的关键比对和进行并协调有关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工作。

  最初法国规定在41分米3纯水的质量为1千克,后来用铂铱合金制成一个高度和直径都是39毫米的圆柱体,在1819年国际计量大会上批准为国际千克原器。它现今保存在巴黎的国际计量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