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国产电表“突围”记

2020-09-25

  中国第一盏电灯在黄浦江畔点亮后,电逐渐走入了上海人的生活。与电同时到来的,还有一块块计量电费的电表。

  遥记儿时,弄堂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大多装着一块黑色的电表,有大有小,有方形的、有圆形的。当时孩子中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坊间传言:方的“盒子”比圆的“盒子”用料更“扎足”,更能帮家里省电。

  直到我进入表记工场(上海电科院计量中心前身)工作后我才明白,电表的“方圆”和“省电”毫无关系。但这些造型各异、五花八门的电表,却真真切切地是半殖民半封建旧中国的耻辱见证。上海解放时全市共有五家电力公司,采用的电表也是来自不同国家:英国、德国、美国……甚至还有产自瑞士的。据统计,上海最多时拥有各类电能表98种牌子、214种款式,堪称“万国电表博览会”,但它们无一例外全都是“西洋货”。在国民党治下,旧中国工业体系十分羸弱,不光上海,整个国家都找不出一块“中国牌”的电能表。

  解放后,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库存的“万国”电表很快消耗完毕。此后的多年时间,我国长期依赖苏联和东欧进口电表。由于外国货源十分紧缺,表记工场的工作职责与其说是“检定电表”,倒不如说是“修理电表”。在没有备品备件的情况下,我们拆解同款废表中的元件顶替故障件继续工作,保证电费正常计量。废表、残破表——这些旁人眼中的“垃圾”成了我们眼中的“香饽饽”。

  当时,有款英国电表有设计缺陷,传动零件特别容易坏,很快连废旧件都用完了。于是班里就自己测量、打样,找工厂加工了一批仿制件。你别说,这“山寨”元件质量的比“原装”的都要好。这些换了“中国心”的英国电表,又在中国大地上“发光发热”了很久。尽管如此,大伙心里还是憋了一口气:啥时候咱中国人能造出自己的高品质电能表呀!

  1958年,我国终于自行设计制造了5安培单相电能表,并投入批量生产,大大缓解了社会对于电表的迫切需求。作为上海的“电表大管家”,看到表库里第一次堆满了崭新的国产电表,咱们表记工厂上下别提有多高兴了。

  虽然单相电表国产化获得了突破,但我国三相电表仍然依赖进口、奇缺无比。电表的缺位,严重地限制了电力事业的发展,部分用户只能使用“包灯制”等无需电表的粗略计费方式。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开动脑筋,拿单相表改装组成“品字”来分别计量三相用电量,虽然存在较大误差,但比“包灯制”总算已有了很大改善。1959年,我们表记工厂还成功改装三相无功表计500多只,助力城市渡过了缺表难关。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海电力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很多原有的研究计划被迫取消或调整。所幸受“两弹一星”等国防重大成就的鼓舞,社会各界重拾对科学技术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和尊重。多年的社会动荡让表记工场伤痕累累,却也让人们彻底清醒。“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单位的各项工作迅速恢复正常并迎来了一个高潮。

  1976年,公司指派我和师父着手开展三相试验台的研究的升级,为三相电表的国产化作准备。这是我在“文革”之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

  所谓“三相试验台”,就是专门为三相电表进行准确度检定的装置,新电表是否能能按照设计要求,准确计量电费,全仰赖这台装置的检测和调试。一般说来,检测设备的精度提高后,通过检测的电表精度也会随之提升。当时,整个计量工场的可用的检定装置,仅有一台瑞士Landis&Gyr 公司在四十年代末生产的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依靠聚光源透射到光电二极管来控制机械步进继电器,减少眼睛观察的误差,其准确度等级为0.5(注:即误差在±0.5%内,下同)。而当时国际较高水平的同类检定装置,准确度等级已经达到了0.1。

  能够亲身参与电表国产化的“战役”,在带领“国产表”在“万国表”中“突围”,我既兴奋又紧张,生怕没有完成任务给单位丢脸。发现我的畏难情绪后,师父鼓励我说:“小任,想想那些粗制滥造的‘英国表’!外国的‘月亮’不比咱们国内的圆。再想想咱们的‘两弹一星’,老外能办到,咱们一定也能办到!”师父的话如同醍醐灌顶,我不再患得患失,全身心地投入了科研之中。

  一开始,我们原打算继续发挥老设备的“余热”,通过适当改装实现准确度的提升。但随着研究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几十年过去,瑞士装置的设计理念和检测技术早已落后于时代。如果我们继续因循守旧采用“打补丁”的方式进行升级,就好比用石器时代的工具来打磨现代武器,不但思路和方法受到限制,成功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彻底告别“洋装备”,闯出一条自主研发的新路。由于该领域国内尚处空白,我和各位师傅夜以继日地翻阅、研究能够找到的外文资料。英语、俄语、德语……甭管是哪国的论文,只要是和电表计量有关,我们都用字典一点一点“啃”下来。有时候,外国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查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是“组装”在一起还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邀请大学学者和语言专家为我们一起出谋划策。当时没有电脑和辅助设计软件,全部的构想都需要我们一笔一画在图纸上描绘,用计算纸来演算。这些对我来说还算习以为常,但对上了年纪的老师傅们,可就是不那么轻松了,研究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家围着图纸,一个个轮流抻背锤腰的情景……

  在大家的坚持不懈下,一年后,表计工场终于成功打造出两台国产0.2级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这响当当的“国货”,成为了那个时代计量工场的最高标准装置,为三相电表的大规模国产化铺平了道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国产表开始大量面市,逐步取代“万国进口表”。1986年起,全国逐渐主要使用联合设计的86系列三相电表,到1988年底,上海92%的在用电能表已更新为国产货。而始终伴随国产电表成长的“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也获得了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时光荏苒,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这段难忘经历一直影响着我。直到现在,我但凡听到别人吹嘘“洋品牌”质量如何好,我都会拿出“英国表”的例子,像我师父当年一样,耐心地告诉他:外国的‘月亮’不比咱们国内的圆。那些国外品牌能办到的,我们通过努力,一样能办到!

  (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电科院退休员工 任晓临)

标签